文/徐韻豐執事
十月三十一日為宗教改革紀念日,這是一個改變所有人文學科的歷史事件,雖然中文採用「改革」二字可能會引導部分讀者以為這是一場「革命性」的宗教戰爭,但宗教改革的原文 Reformation 實更接近「修正」。
面對改革派提出的訴求,當時的羅馬教廷也並非無動於衷,教廷召開了著名的「特倫多大公會議」將改革派所提出的訴求逐一提出討論,並給予明確回應,這會議一開就花了二十年。這場教會內部的路線修正從神學出發,影響廣至方方面面,包括主日崇拜的進行細節,音樂的使用等等,此次天主教內部修正結論有些與路德等改革派相去甚遠,但也有因著改革派進而產生的改變,其中崇拜中的音樂使用就是一例。
十五世紀的崇拜音樂由於當時多聲部音樂的流行,多台風琴、銅管樂隊、能唱複雜多聲部的詩班幾乎是所有城市大教堂的標配,但這也讓崇拜音樂形成台上台下吵成一團,會眾只能看見台上音樂家的技法,卻無法好好參與,也無法聽清楚聖詩的歌詞。作曲家帕萊斯特里納為當年的教廷樂長,因應特倫多大公會議的結束,創作了以當年教宗為名的《馬切羅彌撒》,整部作品以和諧的音響給予音樂一種超然的立體感,旋律乾乾淨淨讓會眾可以聽清楚歌詞並思想,沒有拗口的音程跳躍,重點歌詞都擺在高音,並且給予和諧的和聲,可以說是對羅馬教會崇拜音樂自省的最好回應。
東福信友堂崇拜的順序,其實還是可以約略看出宗教改革以前既有的傳統,包括以安靜等候、認罪預備心開頭,揚聲讚美、使徒信經、信息回應、領受聖餐與祝福。雖然五百年來樂器推陳出新,音樂風格也不斷演變,但是崇拜的目的完全沒有改變,參與會眾透過崇拜所能得著的也沒有改變。我們未必要以《馬切羅彌撒》作為今天的崇拜音樂,但五百年前教會音樂家帶頭所做的修正,也許應該成為我們崇拜同工或是參與者的時刻提醒。
🎧 試聽:帕萊斯特里納《馬切羅彌撒》
Comments